| 【出处】 1. 陶弘景:斑蝥,豆花时取之,甲上黄黑斑色,如巴豆大者是也。 2.《纲目》:斑蝥、芫青、亭长、地胆之毒,靛汁、黄连、黑豆、葱、茶皆能解之。 【拼音名】Bān Móu 【英文名】Large Blister Beetle, Lesser Blister Beetle, Telini Fly 【别名】斑猫、龙尾、斑蚝、龙蚝、斑菌、晏青、龙苗、斑毛、班蝥、羊米虫、老虎斑毛、花斑毛、花壳虫、小豆虫、放屁虫、花罗虫、章瓦 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芫青科动物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全虫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2.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:在5-10月均可捕捉,以6-8月最盛,多在清晨露水未干,斑蝥翅湿不易飞起时捕捉,捕捉时应戴手套和口罩,以免刺激皮肤和粘膜,引起炎症。日出后可用纱兜捕捉。将捕到的斑蝥用沸水烫死,取出晒干或烘干,或采用米炒法。 【原形态】 1.南方大斑蝥,体长15-30mm。全体被黑毛。头圆三角形,具粗密刺点。复眼大,略呈肾形。触角1对。前胸长稍大于宽。鞘翅端部宽于基部,底色黑色。每翅基部各有2个大黄斑,翅中央前后各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。翅面黑色部分刻点密集,黄色部分 刻点甚粗。 2.黄黑小斑蝥,外形与上种相似,体小,长10-15mm。生态与分布同上种。 【生境分布】 生态环境:喜群集栖息和取食。复变态,幼虫共6龄,成虫4-5月开始为害植物的顺、芽及花等器官,7-8月最烈,多损伤大豆、花生、茄子及棉花等。 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 【性状】 性状鉴别(1)南方大斑蝥,呈长圆形,长1.5-2.5cm,宽0.5-1cm。头及口器向下垂,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,触角多已脱落。背部具革质翅1对,黑色,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;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腊状透明的内翅2片。胸腹部乌黟以,胸部有足3对。有特殊的臭气。 (2)黄黑小班蝥,体形较小,长1-1.5cm。 显微鉴别(1)南方大斑蝥,粉末棕黑色。①体表刚毛极多,棕褐色,细刺状,长50-450μm或更长,中段直径5-8μm.②体表碎片棱角明显,棕色,表面平或具小瘤突,有的可见短小的刺和刚毛脱落后的小凹窝。 ③板状肌纤维易见,板块状、条状或数条成束,黄白色,微透明,可见顺直纹理,有时具横向环纹。④气管壁组织具整齐条状增厚壁,白色,其下有透明膜状物衬托。⑤翅碎块可见黄白色及黑褐色相间的斑纹,在黑褐色部分具交错排列微突起的钮扣状圆环,直径34-54μm,表面具刚毛。 (2)黄黑小斑蝥,粉末灰褐色。肌纤维大小不等,边缘不整齐,半透明,表面具细密的网状小方格,或仅见密集的整齐顺纹。体表刚毛较小。 【化学成份】 1.南方大斑蝥,含斑蝥素(cantharidin)1-1.2%,脂肪12%及树脂(resin),蚁酸(formic acid),色素等。另报道除含斑蝥素0.06%-1.825%外,还含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12的羟基斑蝥至少(hydroxycantharidin),可能有三种结构。全虫体含磷17.74mg/g,镁5.587mg/g,钙1.558mg/g,其他含量微量的铁、铝、锌、铬、锰、镉、锶、铜等元素。 2.黄黑小台湾产者斑含斑蝥素0.97%,亦有达1.3%。 【药理作用】 1.抗肿瘤作用:早在1933年就有人发现斑蝥素给药3-4次能使焦油诱发的家兔癌瘤消失。近年发现斑蝥素对小鼠腹水型肝癌和网织细胞肉瘤ARS均有一定抑制作用。斑蝥素的最大耐受量(1-1.25mg/kg)腹腔注射,每日1次连续7天,可以延长腹水肝癌小鼠的生存时间63.5-208%。还可延长ARS腹水型小鼠的生存时间56%左右。但此种作用与接种的癌细胞数和投药量有关,如果降低剂量或增加接种的癌细胞数到每鼠2×10以上,则无明显的抑制作用。而斑蝥素对其它小鼠肿瘤,如肉瘤S180、网织细胞肉瘤L2、肉瘤Sak、网织白血病L615、艾氏腹水癌及大鼠W256肉瘤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。斑蝥素能引起小鼠腹水肝癌细胞明显萎缩、退化、胞浆多空泡等形态学改变。实验证明斑蝥素首先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,继而影响RAN和 DNA合成,最终实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的分裂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

豫ICP备2000394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