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 出自1.《本经》。 2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白及叶似初生栟榈及藜芦;茎端生一薹,四月开生紫花;七月实熟,黄黑色,冬雕;根似菱,三角,白色,角头生芽。今出申州。二月、八月采根用。 3.《本草衍义》:白敛、白及,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,多见于敛疮方中,二物多相须而行。 4.《纲目》:《别录》有名未用白给,即白及也,性味功用皆同。 【拼音名】Bái Jí 【英文名】Common Bletilla Pseudobulb, Tuber of Common Bletilla , Tuber of Hyacinth Bletilla 【别名】甘根、连及草、臼根、白给、冰球子、白鸟儿头、地螺丝、羊角七、千年棕、君求子、一兜棕、白鸡儿、皲口药、利知子 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白及的根茎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etilla striata (Thunb.) Reichb. F.[Limodorum striata Thunb.] 采收和储藏:栽种3-4年后的9-10月采挖,将根茎浸水中约1h左右,洗净泥土,除支须根,经蒸煮至内面无白心时取出,晒或炕至表面干硬不粘结时,用硫黄熏1夜后,晒干或炕干,然后撞去残须,使表面成光洁淡黄白色,筛去杂质。 【原形态】白及,多年生草本,高15-70cm。根茎(或称假鳞茎)三角状扁球形或不规则菱形,肉质,肥厚,富粘性,常数个相连。茎直立。叶片3-5,披针形或宽披针形,长8-30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下延成长鞘状,全缘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3-8朵,花序轴长4-12cm;苞片披针形,长1.5-2.5cm,早落;花紫色或淡红色,直径3-4cm;萼片和花瓣等长,狭长圆形,长2.8-3cm;唇瓣倒卵形,长2.3-2.8cm,白色或具紫纹,上部3裂,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,先端内凹,中央具5条褶片,侧裂片直立,合抱蕊柱,稍伸向中裂片,但不及中裂片的一半;雄蕊与雌蕊合为蕊柱,两侧有狭翅,柱头顶端着生1雄蕊,花药块4对,扁而长;子房下位,圆柱状,扭曲。蒴果圆柱形,长3.5cm,直径约1cm,两端稍尖,具6纵肋。花期4-5月。果期7-9月。 【生境分布】 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、山谷较潮湿处。 资源分布:分布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 【栽培】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不耐寒。宜选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而又较为阴湿的砂壤土、夹砂土和腐殖土栽培,不宜在排水不良、粘性重的土壤栽种。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。9-10月收获时,选当年生具有嫩芽的块茎及其与先年的老鳞茎毗连接生处切下,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,深10-13cm,每穴栽种3个,新芽向外,成三角形平放穴中。每1hm2用种茎22.5万个左右。栽后施猪粪水,并盖拦有猪粪水的草木灰或腐熟堆肥。北方于4月底至5月初,将先年贮藏带芽种茎切下,按行株距33cm×17cm开穴,每穴栽1个,覆土3-4cm,稍加镇压,浇水。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每年进行4次,第1次3-4月苗出齐后,第2次5-6月生长旺盛期,第3次8-9月,第4次冬季倒苗后。每年追肥3次,前2次在中耕除草后进行,以猪粪水最好,第3次8-9月,可用过磷酸钙与堆肥堆沤之后,撒在畦上,结合中耕,混入土中。现蕾时摘除花蕾。遇旱及时灌水。栽后第1、2年冬季,在行间可间种一季短期蔬菜。 【性状】 性状鉴别 根茎略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,有2-3分歧似掌状,长1.5-5cm,厚0.5-1.5cm。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,有细皱纹,上面有凸起的茎痕,下面亦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;以茎痕为中心,数个棕褐色同心环纹,环上残留棕色点状的须根痕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断面类白色,半透明,角质样,可见散在点状维管束。粗粉遇水即膨胀,有显着粘滑感,水浸液呈胶质样。无臭,味苦,嚼之有粘性。以个大、饱满、色白、半透明、质坚实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黄白色。 ①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细胞多呈不规则碎块,遇碘液显蓝色。 ②粘液细胞甚大,类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约至380μm,内含草酸钙针晶束,针晶长18-88μm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