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朱砂根,生深山中,今惟太和山人采之。苗高尺许,叶似冬青叶,背甚赤,夏月长茂,根大如箸,赤色,此与百两金仿佛。 【拼音名】Zhū Shā Gēn 【别名】紫金牛、凤凰肠、老鼠尾、平地木、石青子、凉伞遮金珠、铁伞、散血丹、浪伞根、金鸡爪、高脚罗伞、小罗伞、士丹皮、金锁匙、开喉箭、三条根、三两金、高茶风、铁凉伞、雪里开花、金鸡凉伞、大罗伞、凤凰翔、大凉伞、红铜盘、高脚铜盘、青红草、硬脚金鸡、珍珠伞、桂笃油、真珠凉伞、八爪龙、郎伞树、龙山子、八爪金龙、豹子眼睛果、万龙、万两金 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紫金牛科植物朱砂根或红凉伞的根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rdisia crenata Sims2.Ardisia crenata Sims var.bicolpr(Walker)C.Y.Wu et C. Chen[ A.Bicolor Walker] 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切碎,晒干或鲜用。 【原形态】 1.灌木,高1-2m。除侧生特殊花枝外,无分枝。叶互生;叶柄长约1cm;叶片革质或坚纸质,椭圆形、椭圆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换形,长7一15cm,‘宽2-4cm,边缘具皱波状或波状齿,具明显的边缘腺点,有时背面具极小的鳞片;侧脉12-18对,构成不规则的边缘脉。伞形花序或聚伞花序,着生于侧生特殊花枝顶端;花枝近顶端常具2-3片叶;花梗长7-10mm;萼片长圆状卵形,长1.5mm或略短,稀达2.5mm,具腺点;花瓣白色,稀略带粉红色,盛开时反卷,印形,先端急尖,具腺点,里面有时近基部具乳头状突起;雄蕊较花瓣短,花药三角状披针形,背面常具腺点;雌蕊与花瓣近等长或略长,子房具腺点。果球形,直径6-8mm,鲜红色,具腺点。花期5-6月,果期10-12月,有时2-4月。 2.本变种与朱砂根的区别为:叶背、花梗、花萼及花瓣均带紫红色,有的植株叶两面均为紫红色。 【生境分布】 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500-2000m的林荫下或灌丛中。 2.生于海拔500-2000m的林荫下或灌丛中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至台湾,湖北至海南各地。 2.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至台湾,湖北至海南各地。 【栽培】 生物学特性 产亚热带,喜温暖、荫蔽和湿润的环境。忌干旱,要求通风及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。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压条繁殖。北方春季播种,南方12月播种,发芽适温18℃,春季压条,秋季即可分割。长江流域可露地栽培,宜选湿润荫蔽林下,或流水溅雾又不直晒之处栽培。 田间管理 北方宜盆栽室内越冬。夏、秋季要求水分充足,通风良好,保持半阴。4-10月每月施液肥1~2次,新梢长至8cm以上时去顶摘心,促进分枝。如枝条细弱,可产3月留地面8~10cm剪去,随即追肥,7~10d1次,植株重新萌发后可变粗壮。 【性状】 性状鉴别 根簇生于略膨大的根茎上,呈圆柱形,略弯曲,长5-25cm,直径2-10mm。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,具多数纵皱纹及横向或环状断裂痕,皮部与木部易分离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折断面不平坦,皮部厚,约占断面的一半,类白色或浅紫红色,木部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辛,有刺舌感。 以条粗、皮厚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,内侧1-数列细胞的内壁增厚,木化,似石细胞样。皮层宽广;内皮层明显,细胞含棕色物质,中柱鞘有单个或数个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。韧皮部狭窄。束内形成层可见,木质部发达,导管多单列径向排列,有的含棕黄色物;木射线宽2-6列细胞。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 粉末特征:淡棕红色。①淀粉粒众多,类圆形、不规则卵圆形、盔帽形,直径8-28-39μm,脐点点状、裂缝状,有的可见层纹;复粒由2-4分粒组成。②石细胞类方形、不规则长方形、类三角形,直径约20μm,壁厚薄不一,纹孔明显;散在皮层的石细胞,直径4-7μm,壁厚,腔小。③木栓细胞类多角形,壁略厚。此外有具缘纹孔导管、木纤维及薄壁细胞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