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《本经》 【拼音名】Zhū Línɡ 【别名】豕零(《庄子》),猳猪屎(《本经》),豕橐(《庄子》司马彪注),豨苓(《韩昌黎集》),地乌桃(《本草图经》),野猪食(《东北药植志》),猪屎苓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 【来源】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。南方全年皆采,北方以夏、秋两季为多。挖出后去掉泥砂,晒干。放干燥通风处。 【原形态】 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,有的呈关状,稍扁,表面凹凸不平,棕黑色或黑褐色,有皱纹及窟状突起;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,半木质化,较轻。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,常多数合生,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,形成一丛菌盖,伞形成伞状半圆形,直径达15厘米以上。菌盖肉质,干后硬而脆,圆形,宽1~8厘米,中部脐状,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。菌肉薄,白色。菌管与菌肉同色,与菌柄呈延生;管口多角形。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。 生长在山林中柞树、枫树、桦树、槭树、橡树的根上,性喜松软凸起不易长草的土壤中,雨季常在凸起处生有一茎多头蘑菇状的子实体。 猪苓隐生于地下,地上无苗,寻找较困难。据河北经验,凡生长猪苓的地方,其土壤肥沃,发黑,雨水渗透也快,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。 【生境分布】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内蒙古及东北等地。主产于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四川、云南。甘肃、青海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湖北等地亦产。陕西、云南产量较大,陕西产者质量最佳。 【性状】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,大小粗细不等,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,长约10~25厘米,径约3~8厘米,圆块状的直径约3~7厘米。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,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。质坚而不实,轻如软木,断面细腻,白色或淡棕色,略呈颗粒状。气无,味淡。以个大、外皮黑褐色光亮、肉色粉白、体较重者为佳。 【化学成份】含麦角甾醇、生物素、糖类、蛋白质。 【药理作用】 ①利尿作用 健康人口服猪苓煎剂5克,6小时内尿量增加62%,氯化物增加45%,但3克煎剂及临床常用量对人未能证实有利尿作用。以不麻醉的带输尿管瘘犬作实验,猪苓煎剂0.25~0.5克/公斤静脉或肌肉注射表现利尿,口服或静脉注射量低于0.0048克/公斤,则无作用。家兔口服或腹腔注射,需接近人的用量始有效,煎剂、流浸膏2克/公斤则无效。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能增加尿量,但切除肾上腺的大鼠,猪苓煎剂与去氧皮质酮合用,对尿量及盐的排泄并无影响。猪苓含钾量不高(30毫克%),亦不稀释血液,其利尿作用可能由于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。五芩散煎剂(猪苓、茯苓、白术、泽泻、桂枝)静脉注射于犬,在增加尿量的同时增加钠、钾、氯离子的排出,醇提水溶液给大鼠口服亦有明显的利尿作用,其组成药物中以桂枝利尿较显著。 ②抗菌作用 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 【炮制】 洗净泥砂,润软切片,晾干。 【性味】 甘淡,平。 ①《本经》:味甘,平。 ②《药性论》:微热。 ③李杲:淡甘,平。 【归经】 入脾、肾、膀胱经。 ①《汤液本草》:入足太阳、少阴经。 ②《药品化》:入脾、膀胱二经。 ③《本草经解》:入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阴脾经。 【功能主治】 利尿渗湿。治小便不利,水肿胀满,脚气,泄泻,淋、浊,带下。 ①《本经》:主痃疟,利水道。 ②《药性论》:解伤寒温疫大热,发汗,主肿胀,满腹急痛。 ③《珍珠囊》:渗泄,止渴,又治淋肿。 ④《医学启源》:大燥除湿。《主治秘要》云,去心懊憹。 ⑤《医学入门》:治中暑消渴。 ⑥《纲目》:开腠理,治淋、肿、脚气,白浊、带下,妊娠子淋,小便不利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