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七,又名金不换、山漆,是我国名贵常用中药材,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应用历史,以其“止血化瘀、消肿定痛”的显著疗效,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。
【概 述】三七,又名金不换、山漆,是我国名贵常用中药材,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应用历史,以其“止血化瘀、消肿定痛”的
【来 源】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(Burk.)F.H.Chen 【药用部位】干燥根。 【历史沿革】使用三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《仙传外科秘方集》(杨清叟,1378年),迄今已600多年,而民间的使用实际上远早于此。但是,三七真正被世人认识并得以广泛应用是在明代李时珍将其收载于《本草纲目》(1578年)之后。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味微甘而苦,颇似人参之味。”又云:“凡杖朴伤损,淤血淋漓者,随即嚼烂,罨之即止,青肿者即消散,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,云有奇功。”清代《本草从新》就更加推崇它的药效,称:“三七根,止血之神药也,无论上、中、下之血,凡有外越者,一味独用亦效,加入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。”清代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载:“人参补气第一,三七补血第一,味同而功亦等,故称人参三七,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。” 【生态环境】三七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喜散射光,生长于夏无酷热、冬无严寒、气候温凉、空气相对湿度在70~80%的条件下。一般多栽培于海拔800~1500米、气候冷凉、年温差幅度小、年相对湿度较大的半山区的缓坡地上。主要分布于云南、广西,因种植历史悠久,产量大,质量好而被称为“地道药材”。在广东、四川、湖南、贵州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引种。 【生物学特性】三七一年生植株仅1片掌状复叶,小叶5片,无茎,不开花结果,主根小;2年生植株茎高12~15厘米,2~3片掌状复叶,每片复叶有小叶5~7片,5月下旬现蕾抽薹,8月中旬开始结果,11~12月种子成熟;3、4年生植株高20~30厘米,顶端轮生3~5片掌状复叶,每片复叶有小叶5~7片。开花结果随株龄的增加而增多,一般3年生有150~280朵小花,成果率约10~20%;3,4年生主根增重和膨大较快。根状茎每年增长一节,地上茎枯死后茎基凹陷,可算出植株的年龄。 【栽 培】三七为阴性植物,喜温凉而少阴湿的气候,怕严寒、酷热、多水。要求土壤有机质丰富,表土层疏松、肥沃,PH值4.5~7;多为红壤或棕红壤。耕种前需耕地翻土3次,使土壤充分熟化,翻耕时要施入粪肥、豆饼、骨灰等混合肥料作基肥。此外,要搭设荫棚,荫棚的透光度必须根据三七不同生长期对光的要求,随时加以调节。在三七的生长过程中,要适时灌水、除草培土、追肥、防治病虫害等。忌连作。用种子播种,再育苗移栽。定植3~4年即可收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