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古代本草未见刺五加的记载,《本经》只记载五加皮。《别录》云:生汉中及冤句。《蜀本草》云:今所在有之。《本草图经》云: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。据《中国植物志》记载,刺五加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以及河北、山西,与《别录》、《蜀本草》及《本草图经》所述产地不符。但按历代本草对五加皮原植物形态的描述(参见五加皮条)分析,古代所用五加皮应来自五加科五加属(Acanthopenax)的多种植物 【拼音名】Bái Guǐ Bǐ 【别名】鬼笔、鬼笔菌、竹下菌、竹菌、无裙荪 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鬼笔科真菌白鬼笔的子实体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allus impudicus L. ex Pers.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去泥土杂质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 【原形态】菌蕾球形,径4-6cm。白色,成熟后表面有裂纹。菌盖钟形,褐色,圆盘状,中央有穿孔,周围有深凹的网和凸脊络。表面有粘而臭的孢体。菌体白色,圆柱形,海面质,中空。长8-12,径1.5-2.5cm。孢子透明,光滑,椭圆形,(3.5-4.5)μm×(1.5-2.5)μm。 【生境分布】 生态环境:生于竹林下、林缘、草地、菜园地等有腐殖质的环境。有时也见于火烧地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陕西、新疆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西藏等地。 【性状】 1.性状鉴别 根茎呈结节状不规则圆柱形,直径1.4-4.2cm,有分枝;表面灰棕色,有纵皱,弯曲处常有密集的横皱纹,皮孔横长,微突起而色淡。根圆柱形,多扭曲,直径0.3-1.5cm;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皱纹明显,皮较薄,剥落处呈灰黄色。质硬,断面黄白色,纤维性。有特异香气,味微辛,稍苦、涩。 性状鉴别: 粉末特征:灰白色。 2.1.韧皮纤维长条形,平直或稍弯曲,有的一边波状,末端稍尖或钝圆,长180-650μm,直径16-54μm,壁厚4-18μm,孔沟粗而密,表面可见斜向交锗纹理,有的胞腔具菲薄横隔。 2.草酸钙簇晶直径11-64μm,棱角大而较钝;有的含晶细胞数个相接,簇晶排列成行。 3.射线细胞切向纵断面观呈类圆形或长圆形,切向壁具斜向交错或不规则网状纹理。 4.导管为网纹和梯纹。此外,有木栓细胞及少数淀粉粒。 3.理化鉴别: 薄层色谱:取本品2g,加甲醇适量,制成100%(W/V)溶液,作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紫丁香甙、异贝壳杉烯酸、β-谷甾醇、4-甲氧基水杨醛作对照品,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-CMC-薄层板上,用氯仿-甲醇-水(7:3:1,下层澄清液)展开15cm,喷以10%硫酸溶液,105℃恒温箱中烘4分钟显色。供试品溶液色谱中,仅与对照品紫丁香甙、β-谷甾醇色谱的相应位置上,显相同的色斑。 【化学成份】子实体含麦甾醇(ergosterol),糖醛酸聚糖(glycuronan),甲醛(ergosterol),乙醛(acetaldehyde),苯乙醛(phenylacetadehyde),苯基巴豆油醛(phenycroton-aldehyde),,甲基硫醇(methylmercaptan),硫化氢(hydrosul-furic acid),二氢查耳酮(dihydrochalcone),苯乙酸(phenylacetie acid),乙酸(acetic acid),丙酸(propionic acid). 【药理作用】 1.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刺五加对家兔脑电图有轻度激活作用,可减弱水合氯醛、巴比妥钠和氯丙嗪的抑制作用。但另有报道,给小鼠1次腹腔注射刺五加水提取物40mg/kg、80mg/kg、160mg/kg、320mg/kg,或每日腹腔注射80mg/kg、160mg/kg、320mg/kg,连续4-5天,均可出现镇静作用,减少环己巴比妥睡眠潜伏期,延长其睡眠时间;连续给药镇静作用更强。刺五加花果挥发油乳剂、醇提取物或水提取物5ml/kg(1g生药/ml)腹腔注射均可明显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。腹腔注射刺五加醇浸膏、水溶液10g/kg能明显抑制苯甲酸钠咖啡因引起的小鼠自发活动增加。腹腔注射50%醇浸膏的水溶多糖0.5ml/只,能显着延长印防己毒素引起的小鼠惊厥的潜伏期。刺五加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,但其抑制作用是抑制了某些药物代谢酶,其兴奋作用不同于苯丙胺类化合物,不影响正常睡眠过程,但与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剂量大小有关。用刺五加喂养老年大鼠2个月后,能使纹状体、中脑和延脑中MAO-B(单胺氧化酶B)活性明显下降,但使下丘脑MAO-A活性上升22%。提示刺五加可能是通过改变某些脑区MAO及其同工酶活性,影响单胺类介质水平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