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 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1.《本草拾遗》:金疮小草,生江南村落田野间下湿地。高一、二寸许,如荠叶短,春夏间有浅紫花,长一粳米也。 2.《百草镜》:雪天开小白花者乃过冬青,三月起茎,花白成穗如夏桔草。有毛者名雪里青。3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筋骨草,产南康平野。春时铺地生,叶如芥菜叶,面绿,背紫。面上有白毛一缕,茸茸如刺。抽葶发小叶,花生叶际,相间开放。叶紫,花白,花如益母,遥望蓬蓬,白如积灰,亦呼为 【拼音名】Bái Máo Xià Kū Cǎo 【英文名】Herb of Decumbent Bugle 【别名】雪里青、见血青、白头翁、退血草、散血草、白夏枯草、散血丹、白毛串、白喉草、四季春草、大叶刀焮草、白调羹、朋花、雪里开花、青石藤、一盏灯、野鹿衔花、天青地红、叶下红、爬爬草、活血草、地龙胆、筋骨草、苦草、苦胆草、四服春、大本四时春、七层宝塔、小将军、透滑消、蚊毒草、大叶退焮草 【来源】 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金疮小草的全草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juga decumbens Thunb. 采收和储藏:第1年9-10月收获1次。但第2、3年,则在5-6月和9-10月各收攻1次。齐地割起全草,拣净杂质,鲜用或晒干。 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基部倾笛或匍匐,上部直立,多分枝,四棱形,略带紫色,全株密被白色柔毛。单叶对生,具柄;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4-11cm,宽1-3cm,先端圆钝或短尖,基部渐窄下延,边缘有波状粗齿,下面及叶缘常带有紫色,两面有短柔毛。轮伞花序,多花,腋生或在枝顶集成间断的多轮的假穗状花序;花萼漏斗形,齿5;花冠唇形,淡蓝色或淡紫红色,稀白色,花冠下唇长约为上唇的2倍;雄蕊4,二强;子房下位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,背部灰黄色,具网状皱纹。花期3-4月,果期5-6月。 【生境分布】 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、林边、草地、村庄附近及沟边较阴湿肥活的土壤上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西南地区。 【栽培】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,喜阴湿。以疏松肥活的夹沙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为宜。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。种繁殖:用育苗移栽法。春、夏、秋季均可播种育苗,每1hm2用种量7.5kg。在生长3-4片真叶时移栽,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,每穴栽3-4株。分析繁殖:除在冬季中耕,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,每穴栽3-4株。分株繁殖:除在冬季中耕除草时,拣用已生根的匍匐枝栽种外,还可在第2年的2-3月分苗栽种。为创造其喜荫环境,可间种蚕豆、豌豆、玉米等地。 田间管理 5、6月各种耕除草、追肥1次。9-10月采收后还需进行1次,以便继续生长。以后每年中耕除草3次。第1次在春季出苗后。每2次在6月,第3次在9-10月采收后,栽培2-3年后,庆翻兜另栽。 【性状】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-25cm。根细小,暗黄色。地上部分灰黄色或暗绿色,密被白柔毛。茎细,具四棱,质轮柔韧,不易折断。叶对生,多皱缩,破碎,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匙形或倒卵状披针形,长3-6cm,宽1.5-2.5cm,绿褐色,两面密被白色柔毛,边缘有波状锯齿;叶柄具狭翅。轮伞花序腋生,小花二唇形,黄褐色。气微,味苦。 以色绿、花多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叶片表面观: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壁薄,近毛基部的表皮细胞有的具角质层纹理。气孔多为直轴式,也有不定式。非腺毛多见,2-10(-20)细胞,平直或稍弯曲,长63-1500(-4000)μm,直径18-21(-86)μm,表面有角质细条纹和壁疣。短柚腺毛头部圆形或扁圆形,1-2细胞,直径22-32μm,含淡黄色物,柄单细胞。长柄腺毛,头部圆球形,有时顶部微凹,单细胞,直径(23-)25-27μm;柄(3-)4-13细胞,长108-400(-1700)μm,直径18-36(-72)μm,基部直径(27-)72-99μm,有角质细条纹和壁疣。腺鳞遍圆形,头部4-8(-9)细胞,直径49-58(-72)μm,含淡黄色物,柄单细胞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