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《本草拾遗》 【拼音名】Bó Luò Huí 【别名】落回(《酉阳杂俎》),号筒草、勃勒回(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),号简秆(《湖南野生植物》),号筒青(《土农药志》),滚地龙(《广西中兽医药楂》),山号筒、山麻骨(《中国土农药志》),猢狲竹、空洞草、角罗吹、号角斗竹、亚麻筒(《浙江农药志》),三钱三(《广西中药志》),山火筒(《农药植物手册》),山梧桐(《杭州药植志》),通大海、泡通珠、边天蒿、通天大黄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土霸王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,号桐树(《江西医药》(7):371,1966)。 【来源】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的带根全草。5~10月采收。 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,全体带有白粉,折断后有黄汁流出。茎圆柱形,中空,绿色,有时带红紫色。单叶互生,阔卵形,长15~30厘米,宽12~25厘米,5~7或9浅裂,裂片有不规则波状齿,上面绿色,光滑,下面白色,具密细毛;叶柄长5~12厘米,基部膨大而抱茎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萼2片,白色,倒披针形,边缘薄膜质,早落;无花瓣:雄蕊多数,花丝细而扁;雌蕊1,子房倒卵形,扁平,花柱短,柱头2裂。蒴果下垂,倒卵状长椭圆形,长约2厘米,宽约5毫米,扁平,红色,表面带白粉,花柱宿存。种子4~6粒;矩圆形,褐色而有光泽。花期6~7月。果期8~11月。 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坡、路边及沟边,分布长江流域中、下游各省。 【化学成份】根含血根碱、白屈菜红碱、博落回碱。此外,尚分出原阿片碱、α-别隐品碱、氧化血根碱、B-碱、C-碱。从全草中分出了原阿片碱、α-别隐品碱及另一种A-碱。 【药理作用】 ①驱虫作用 博落回中的三种生物碱,有杀线虫作用;对某些细菌及真菌也有抑制效力。 ②杀蛆作用 博落回有杀蛆作用,能抑制蝇卵孵化;杀蛆作用以叶及果皮效力最强,茎次之,根最弱,其效力不因干燥而失效,有效成分可能为生物碱。 【毒性】博菇回含多种生物碱,毒性颇大。文献上已屡有口服或肌注后中毒乃至死亡的报道,主要为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。动物实验也证明,将博落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静脉,可引起心电图的T波倒置,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,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动过速;阿托品有对抗作用。 【性味】 辛苦,温,有毒。 ①《本草拾遗》:有大毒。 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苦辛,温,有大毒。 ③《湖南药物志》:辛涩,寒,有小毒。 【功能主治】 消肿,解毒,杀虫。治指疔,脓肿,急性扁桃体炎,中耳炎,滴虫性阴道炎,下肢溃疡,烫伤,顽癣。 ①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治臁疮,顽癣,白秃子,以叶浸醋内七、八日,杵烂敷患处,一日一换。 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外用治跌打。 ③《湖南药物志》:祛风解毒,行气消肿,杀虫。 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捣敷;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。 【注意】本品有毒,内服宜慎。 【附方】 ①治恶疮,瘿根,赘瘤,息肉,白癜风,蛊毒,溪毒,已上(’上’一作’生’)疮瘘者:博落回、百丈青、鸡桑灰等分。为末敷。(《本草拾遗》) ②治指疔:㈠博落回根皮、倒地拱根等分。加食盐少许,同浓茶汁捣烂,敷患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㈡号桐树(连梗带叶)一把,水煎熏洗约十五分钟,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,日二至三次。早期发炎者,如此反复熏洗,外贴三至六次愈。如已化脓,则须切开排脓,不适宜本药。(《江西医药》(7):371,1966) ③治臁疮:博落回全草,烧存性,研极细末,撒于疮口内,或用麻油凋搽,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 ④治下肢溃疡:㈠博落回煎水洗;另用叶二张,中夹白糖,放锅内蒸几分钟,取出贴患部,每日换一次。㈡博落回(鲜根)两斤,煎浓汁,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,外用纱布包扎。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