④其他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,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。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。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,食欲增进,牙齿易动摇,腹泻少,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,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。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,口渴的感觉少,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。 【毒性】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、呕吐、利尿、昏睡及惊厥。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,并注射阿托品。 【炮制】 槟榔:拣去杂质,以清水浸泡,按气温情况换水,至泡透为止,捞起,切片,晾干。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,亦可。炒槟榔:取槟榔片置锅中,文火炒至微微变色,取出,放凉。焦槟榔: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,喷洒清水,取出,放凉。 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欲使槟榔,先以刀刮去底,细切,勿经火,恐无力效。若熟使,不如不用。 ②《本草述》:槟榔急治生用,经火则无力。缓治略炒或醋煮过。 【性味】 苦辛,温。 ①《别录》:味辛,温,无毒。 ②《纲目》:苦辛,温,涩,无毒。 【归经】 入脾、胃、大肠经。 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胃、大肠二经。 ②《本草汇言》:入手太阴、阳明,足阳明经。 ③《本草新编》:入脾、胃,大肠、肺四经。 ④《本草经解》:入足厥阴肝经、手少阴心经、足阳明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。 【功能主治】 杀虫,破积,下气,行水。治虫积、食滞,脘腹胀痛,泻痢后重,疟疾,水肿,脚气,痰癖,癥结。 ①《别录》:主消谷逐水,除痰癖;杀三虫,疗寸白。 ②《药性论》:宣利五脏六腑壅滞,破坚满气,下水肿。治心痛,风血积聚。 ③《唐本草》:主腹胀,生捣末服,利水谷。敷疮,生肌肉止痛。烧为灰,主口吻白疮。 ④《脚气论》:治脚气壅毒,水气浮肿。 ⑤《海药本草》:主奔豚诸气,五膈气,风冷气,宿食不消。 ⑥《日华子本草》:除一切风,下一切气,通关节,利九窍,补五劳七伤,健脾调中,除烦,破癥结,下五膈气。 ⑦《医学启原》:治后重。 ⑧王好古:治冲脉为病,气逆里急。 ⑨《纲目》:治泻痢后重,心腹诸痛,大小便气秘,痰气喘急。疗诸疟,御瘴疠。 ⑩《本草通玄》:止疟疗疝。 ⑾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宣滞破坚,定痛和中,通肠逐水,制肥甘之毒。且能坚齿,解口气。 ⑿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驱除姜片虫、绦虫,兼有健胃、收敛及泻下作用。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.5~3钱(如单味驱虫,可用至2~3两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凋敷。 【注意】 气虚下陷慎服。 ①《食疗本草》:多食发热。 ②《本草经疏》:病属气虚者忌之。脾胃虚,虽有积滞者不宜用;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;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。凡病属阴阳两虚、中气不足,而非肠胃壅滞、宿食胀满者,悉在所忌。 ③《本经逢原》:凡泻后、疟后虚痢,切不可用也。 【附方】 ①治寸白虫:槟榔二七枚。治下筛。引水二升半,先煮其皮,取一升半,去滓纳末,频服暖卧,虫出。出不尽,更合服,取瘥止。宿勿食,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 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:槟榔半两(炮)为末。每服二钱,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。(《圣惠方》) 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:槟榔、半夏、砂仁、萝卜子、麦芽、干姜、白术各二钱。水煎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 ④治脾胃两虚,水谷不能以时消化,腹中为胀满痛者:槟榔二两,白术三两,麦芽二两,砂仁一两。俱炒燥为末。每早服三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 ⑤治心脾疼:高良姜、槟榔等分(各炒)。上为细末。米饮调下。(《百一选方》) 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,或成寒实结胸,气塞不通:槟榔二个(一生一煨)。细末。酒二盏,煎一盏四,分作两服,温饮之。兼治蛔厥,心腹刺痛。(《伤寒总病论》槟榔散)<中医中药房,转载请注明来源!-www.zyzyf.cn www.baicaozixun.com>>(责任编辑:中药资讯) |

豫ICP备2000394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