③《药品化义》:"紫苏叶,为发生之物。辛温能散,气薄能通,味薄发泄,专解肌发表,疗伤风伤寒,及疟疾初起,外感霍乱,湿热脚气,凡属表症,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。丹溪治春分后湿热病,头痛身热,脊强目痛,鼻干口渴,每以此同葛根、白芷,入六神通解散,助其威风,发汗解肌,其病如扫。取其辛香,以治抑郁之气,停滞胸膈,入分心气饮,开心胸郁热神妙。如寒滞腹痛,火滞痢疾,湿滞泄泻,少佐二、三分,从内略为疏表解肌最为妥当。参苏饮治虚人感冒风寒,方中一补一散,良有深意。如不遵其义,减去人参,或服之不应,或邪未散而正气先虚。" ④《本草乘雅半偈》:"(紫苏)致新推陈之宣剂,轻剂也。故主气下者,可使之宣发,气上者,可使之宣摄。叶则偏于宣散,茎则偏于宣通,子则兼而有之,而性稍缓。" ⑤《长沙药解》:"苏叶辛散之性,善破凝寒而下冲逆,扩胸腹而消胀满,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,发散风寒,双解中外之药也。" ⑥《本草正义》:"紫苏,芳香气烈。外开皮毛,泄肺气而通腠理;上则通鼻塞,清头目,为风寒外感灵药;中则开胸膈,醒脾胃,宣化痰饮,解郁结而利气滞。今人恒以茎、叶、子三者分主个症。盖此物产地不同,形状亦别,多叶者其茎亦细,而茎杆大者,则叶又少,故分析辨治,尤为精切。叶本轻扬,则风寒外感用之,疏散肺闭,宣通肌表,泄风化邪,最为敏捷。茎则质坚,虽亦中空,而近根处伟大丰厚,巨者径寸,则开泄里气用之,解结止痛,降逆定喘,开胃醒脾,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。而子则滑利直下,降气消痰,止嗽润肺,又是别有意味。此今人选药之密,已与宋金元明不同,不可谓非药物学之进境者。" 【临床应用】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干苏叶与少量干姜(10:1),制成25%苏叶药液。每日早晚各服一次,每次100毫升,10天为一疗程。两疗程间隔3天。观察552例,经四个疗程后近期控制62例(11.2%,显效150例(27.2%),好转213例(38.6%,无效127例(23%)。对单纯型(434例)和喘息型疗效相似。对咳、喘、痰三症均有一定疗效。用药后多数患者反映食欲增加,部分患者睡眠较前安静,心跳减轻,个别病例出现利尿作用,浮肿消退。仅个别患者出现口干、唾液减少等副反应,一般均较轻微,为时短暂,不须处理,可自行消失。 ②治疗寻常疣 将疣周围皮肤消毒(疣体突出者可贴皮剪去),取洗净之鲜紫苏叶摩擦疣部,每次10~15分钟,敷料包扎,每日1次。治疗20例,连续摩擦2~6次皆愈。 【备注】紫苏有两种,其中一种叶背紫色,有芳香清甘之味,常用此种鲜紫苏叶和嫩姜捣烂加盐拌白切猪肉,白切鸭肉食用;或用鲜紫苏叶加大蒜头,食盐捣烂为凉拌菜食用。有行气健胃,帮助消化,发汗祛寒之作用。 【摘录】《*辞典》 紫苏苞 《*辞典》 【出处】《本草逢原》 【拼音名】 Zǐ Sū Bāo 【来源】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、尖紫苏等的宿萼。 【源形态】植物形态详"紫苏叶"条。 【功能主治】治血虚感冒。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2钱。 【名家论述】《本经逢原》:"亡血家大虚,及妊妇产妇发散,用紫苏苞最佳,取其气味皆薄,而无过汗伤中之患也。" 【摘录】《*辞典》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|